谁是未来文坛的主人翁(谨此文送给忠爱文学的朋友)

红妮

新生代作家的崛起、网络文学的繁荣、低龄写作的活跃,使得一些文学刊物和出版社对年轻一代作者前所未有地关注。这些“文学青年”中,谁可能有更大的发展,在今后的一二十年里卓然成家,成为未来文坛的主人翁?记者为此采访了一些出版社、刊物、网站、媒体的资深人士。

作家出版社的编辑杨葵看好的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女作者田熹,她刚出版了一本长篇小说《没有河没有岸》。杨葵说:“作为一个从未写过小说的人,田熹出手不凡。她的语言基本功过关,难得的是她对待写作有一种心平气和的态度,也耐得住寂寞。另一个可能有发展的作家是石康,不过他必须改变路数。总的来说,这两个人的问题都在于写作和生活的经验不足,小说里还少激烈的、动人的东西。”

博库网站的黄集伟推荐的是尹丽川,她在《芙蓉》上发表的《孙子找爸爸》颇受好评。黄集伟认为她兼写小说、诗歌、剧本、时评、网上的帖子,写作的状态既不“焦灼”也不“胶着”,更符合人们表达自我的原始状态。黄集伟还看好兼有协和医科大博士和MBA头衔的冯唐,他描写医学院生活的小说处女作《万物生长》即将出版。黄集伟赞赏的是“文学票友”的写作态度:“未来文学的希望,要寄托在非文学青年、非中文专业出身的人身上。”

《人民文学》编辑部主任、知名评论家李敬泽却认为,所谓的“70年代”让人无法预测未来,他们成名快,消失得也快。这里有个尺度问题,就是对待文学的专业态度和持久精神。所以,李敬泽看好的是北京的徐琨,江苏的朱文、毕飞宇,广西的鬼子、东西,河南的李洱这一批自90年代初陆续冒头的作家,他们的市场效应或许不及“70年代”,但创作的势头很好。

《北京晚报》记者谢玺璋对未来的文坛很不乐观,他说看不出哪个人有不同寻常的气象“当年看阿城的小说《棋王》,马上觉得有一个作家出现了。现在的人一本接一本出书,看完了都想不起哪本书是谁写的。这些年轻作家不是玩闹,就是平庸,还得了颓废病。其实他们还没富贵过,哪儿来的颓废。就算得病,病得有特点也行,还都是一个病。想成大气候,还是需要一个对文学的基本态度。”

这次采访还有一个副产品,受访人也各自谈及对现今成名作家的感受:王安忆和莫言的写作仍处于上升期。阎连科、严歌苓不容忽视。余华、刘震云、方方让人抱有希望。未来中国文坛的“大师”应该诞生在这些人中间。但现在的文学界常常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干扰,有某些非常优秀的作家把握不住自己,声名鹊起后掉进了改编电视剧、给报纸写稿的状态。未来的诱惑将越来越多,所以作家能在多大程度上坚持文学理想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。

上述议论都只是一家之言,而且有些受访人不避嫌疑,推荐的是与自己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作者和作品。对文学的评价从来是见仁见智,任何预测都难免尴尬。但是,从圈内人的议论上,能得出一个明显的结论:未来的文学写作,文字、技巧基本不在讨论之列,关键问题是对待文学的态度,结论也大致有三:“玩儿票”、执着、“心平气和”。到底哪种态度有助于促成好作品的诞生?这个问题像文学本身一样扑朔迷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