畅销书的背后

石涛

畅销书的背后  

重庆出版社出版的《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》在今年天津书市亮相后就不遗余力地在排行榜上前行,作为一部青春书能在榜上徘徊几个月已是了不起。虽说这位曾是小众作家的冯唐早已被专家看好,但长久以来的沉默却令其作品叫好不叫座,没想到这个“姑娘”却给了市场一个惊喜。

爬榜的冯唐曾经孤寂

石涛 出版人,曾策划出版小说《万物生长》、《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》等。  

因为出版了冯唐的《万物生长》,所以缘分使然,我这次又成为《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》的出版人。但这并非是说,其间一切顺利。两本书之间隔了三年,这三年中国文学竞技场上真可谓风云变幻、物是人非。《万物生长》出版之后,冯唐在文学江湖上声名鹊起,我当然为他高兴。但作为出版人,我更希望他的小说能够越出狭小险恶的文学江湖,被善良而盲目的大众接受,以至于能卖得盆满钵满。这当然也是冯唐的愿望。可事与愿违,冯唐的文名仍然局限在一个由“爱好者”构成的小众圈子里。尽管媒体报道并不少,网络上也有“很多人”追捧和赞扬,但《万物生长》的销售却不尽如人意,只卖出一万多册,比许多文学成就远不如他的作者的销量少很多。   

即使在《万物生长》出版三年后的今天,我仍然在苦苦思索这个问题:为什么冯唐的作品叫好不叫座?是作品本身的原因?还是冯唐的运气不佳?抑或上帝对读者施了魔法,让人们一看见《万物生长》就转过身去?   

思来想去,我以为,冯唐作品的孤寂大约有两个原因。   

其一是文学读者群的变化。冯唐的读者群大多集中在上世纪 60到 70年代出生的人里,而他们当中最年轻的一批人也已开始步入中年。简单讲,他们不再读小说了。他们的读书兴趣或者迅速地减退,对工作和家庭的关注超越了对文学审美的需求;或者已经移情别恋,去读成功学或专业书籍了。试想一下,阅读文学作品获得的那一点快感,同巨大的工作压力和沉重的生活负担相比,是何等的微不足道啊!草草地浏览网络或报纸杂志替代了读书。    至于小说市场上的主力读者,也就是上世纪 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群,大部分仅仅热衷于读他们自己年龄段作家写的作品,即我们通常所说的“青春小说”。除此之外,他们或许还读些中外文学经典。像《万物生长》这样的东西,他们根本不碰,因为内容与他们的生活、情感和趣味根本无关。简单讲,喜欢冯唐的人不买小说,读小说的人不买冯唐。因此《万物生长》在读者定位上遭遇的尴尬,首先是由读者群的结构变化引起的。   

其二是冯唐作品本身的问题。成年小说读者即使再少,也不至于这么少,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还存在畅销的成人小说。因此,肯定还有一大批铁杆的成人文学爱好者没有买冯唐的书。其实,关于文学的问题,许多他的爱好者和评论者都已经指出过。比如,我读过的最有代表性的批评来自乐颜,他说道:“在阅读过程中,我一方面惊讶于冯唐文字中所散发出来的才气,又强烈遗憾于作品中充斥的俚语、段子、各种情节的枝蔓以及他对自身语言才华的不节制。亦时常感觉他在口语和书面语的转换上的力不从心。在身体欲望描述中如何做到放纵与内敛并置,在对语言及对话的处理上如何做到铺排中求节俭,恐怕是未来冯唐需要面对的一个挑战。”   

或者换句话说,冯唐对议论、感受和细节采取了放纵的写法,在行文中塞满了密集的意象、细节和调侃,话说得漂亮而聪明,但这样的文字时间一长会让读者感到疲劳。事实上,由于冯唐对上述文学元素的过度贪恋,导致对小说的基本要件———故事和情节———忽略甚多,因此与广大人民群众对小说的期望和阅读习惯有很大差距。正是这一差异,导致冯唐的读者群无法扩大。   

这种情况三年前如此,今天是否依然如此?   

对我来说,出版冯唐的《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》算是一种还愿。因为从文学角度讲,《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》与《万物生长》相比,故事丰满了不少,人物也更完整,段子和调侃更有节制。也就是说,《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》更像小说了。因此三年前做得不甚成功的事,想三年后再重新来过,看看冯唐在读者中的感召力是否有所扩大。如果没有,我只好接受现实,然后自我安慰一番,并且告诉冯唐,我们此番运气不佳并不代表下回仍然如此。如果他能在江湖沉浮一番之后仍不放弃写作,我们就攒好精气神下次再战。   

所幸的是,冯唐的读者群其实正在逐渐扩大,尽管速度不快。不过大家都知道,冯唐从来不是一鸣惊人式的青春写手,他本来也搭不上一夜蹿红的火箭,所以慢就慢点,省得太快了会闪了冯唐的文脉,以至于立志锻造文学经典的内功过早夭折。

文 /石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