冯唐:以变应变

转载 GLASS Official | 2025年04月03日

3月22日,作家、诗人、艺术家、战略管理专家冯唐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呈上了个人的书道展,拿出166幅书道、小画作品分享给观众。就像他写小说,打通中西流派,以情牵引文风,将水墨、彩铅、水彩、丙烯等材质融合在一起,就像梦的纹理,流动多变。我们在文学中见惯了冯唐的嬉笑嗔骂,犀利老辣:从他首创“金线”一词,使其成为大众文学作品评判的基准,到他在短视频里一针见血、娓娓道来,以《资治通鉴》为抓手讲解如何“成事”,连00后女孩都能听得懂。他的真知灼见让人反观自身,豁然开朗。

冯唐何止一面。在接受《GLASS MAN》访问时,他接近袒露,梳理多重身份叠加至今的来龙去脉,好多话第一次听闻。这种缘分实属难得。人生多面,面面交织。

独当一面的“算计”

2020年,冯唐出版了第一版《成事》,从此成为提倡并讲解“成事学”的专家。拿过美国MBA学位的他给传统商学院下了“战书”,立志打造“宇宙第一商学院”——“成事不二堂”,帮助本土职场人、创业人以及创作者厘清成功与成事的区别,在日常积累成事的价值观,逐步接近现实主义的成功。在短视频盛行的当下,他又选择难啃的《资治通鉴》,拿出庖丁解牛的力道将其打散,将自己思考过的信息与观点灌入一条条作品里,在平台上开放分享。时间长了,冯唐的名字和“面相”与当年写出《万物生长》和《不二》等文学作品的作家形象之间,有了精彩的边界线。

冯唐回忆自己早年选择出书而出名的路径,既有满足自己表达欲的无心插柳,也有青春的写意。那些关于荷尔蒙、梦想的冲动与惆怅,就像海明威所说的,写出来就“gone”了,这是一种“不算计”。但在诸多表达方式中,他选择以长篇小说作为发力点,又有一种“算计”。首先,他自信于自己的童子功。“小时候就被老妈教导要多读书,尤其是文史典籍。虽然她自己文化程度不高,只读到小学五年级,但她有天然的生活智慧,相信人一定要有独特之处才能立足,读书是她给我选的路径。”另一方面,从千禧年开始,长篇小说在市面上备受关注,人们迫切渴望获得新鲜的感受。冯唐顺势创作,就是站在了风口上。

当冯唐提出“金线”概念,并且被推广,成为无数文学爱好者评价作品的关键词时,他实际上又轻舟已过万重山,在书道、字画还有正经科班出身的管理学精进、深耕。“你说这是不是一种‘算计’呢?我觉得里面也有这样的成分,那就是不受限,永远保持着好奇、创新的状态。”

深受女性之力的影响

书道展的主题是“作为花,我从来没败过”。这里的“我”有一个“大气、彪悍、茂盛”的女性形象,即冯唐的母亲。多年来,凡是追看冯唐散见各处的专栏、随笔或只言片语的读者,都会记得这位母亲和女士,她就像冯唐艺术世界里的经典IP,喜闻乐见。

冯唐新展《作为花,我从来没败过》现场图

去年3月底,她在北京离世。冯唐感觉生命中的一部分以大道归一的方式完成了使命,从自己的身体、灵魂处抽离、退场,“这个劲儿好久都缓不过来,直到决定办这个展。”母亲离世之前,曾经在病房里躺了一年多。而这一年多的陪伴,让本就亲密的母子关系更加深刻。冯唐得以在母亲人生末站时,见识到拉满弦的女性之力如何完成生命赋予的使命:活则要尽兴,不留遗憾,哪怕肉身奔向衰败,精神上却更加自由。老太太50岁时,“逼着”冯唐的父亲给她拍了一张背部的裸照。半百的岁数,她的自信状态依然颇佳,值得纪念。

冯唐新展《作为花,我从来没败过》现场图
《作为花,我从来没败过》同名创意书

母亲走后的某日,在倒时差的48小时里,冯唐喝掉五瓶香槟,一口气写了105首诗歌。这里面有他对母亲说的话,似乎也有母亲的精神借由他的笔说的话,好像又一次听到老太太喝美了,嬉笑怒骂。今年3月的书道展,老妈的百件物品是冯唐从她成千上万件私藏物品中精选出来的,件件都有她的故事和生命痕迹,“仿佛完成一场法事”。有一件是一双草鞋,是母亲从内蒙古带到北京的,是她与冯父第一次亲吻时穿的。这些女性的温柔、坚韧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得以保存,并有机会与观众进行跨越式的对话。

冯唐新展《作为花,我从来没败过》现场图

冯唐毫不掩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。“现实生活中,我本来是一个有些磕巴、一板一眼的人,身上‘庙堂气’有余。而老太太就像我的对面,我渴望拥有另一个自我,恣意、有生命力、顺应人性、尊重欲望。”她热情乐观,认为人百年之后反正是要地下久躺,那么活着就应该不怕折腾,再烂的牌也要好好打,说不定还能和牌。在展览中,冯唐生造了一个汉字,左为“女”,右为“力”。他觉得女性之力与传统男性的孔武之力是截然不同的维度和价值:追求自由、爱与和平。冯唐对母亲说了一句话:“喝酒和作为花,您从来没有败过,之后也不会。”在某种程度上,这也是冯唐对女性之力的尊重和敬畏。

冯唐新展《作为花,我从来没败过》现场图

冯唐的书道和小画创作就像他的深情,一直都在静默潜流,时机到了,就表达出来,有水到渠成的写意。

冯唐新展《作为花,我从来没败过》现场图
冯唐新展《作为花,我从来没败过》现场图

逆人性修行,顺人性成事

很多人都记得冯唐写过、说过的“九字真言”:不着急、不害怕、不要脸。这九个字让人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放松与救赎,尤其可以作为人生下半场的锦囊。冯唐说,这九个字的诞生是自由流动的,是长期研究“成事学”的感受,是诉诸笔端迸发的灵感。但当它们凝固成可以流传的金句,事后再分析,就觉得它们是准确、有益的。他再次拆解,“不要急”就是要尊重时间,尊重客观规律;“不害怕”就是尊重结果,不要被恐惧吞噬心灵,难以翻篇;“不要脸”就是尊重利益,不要被情绪牵着跑,得不偿失。

就在《GLASS MAN》与冯唐对话的当下,DeepSeek成为最热门的AI话题。对于所有创作者而言,未来的不确定性成为一种包含兴奋、惶恐、好奇、拒绝等侧面的立体的集体情绪,每个人都在自己选择的“一面”上前行或打滑。为此,面对来势汹汹的多面AI,多面的冯唐接下来又将如何应对呢?

“生”就是要保持生命力,挖掘有限的肉身的最大潜能,万物生长,不能丢掉心气,活在当下。

“悟”就是要保持思考,举一反三,见微知著,还有字里行间微妙的信息差,这些都是目前AI做不到的。冯唐尝试过用AI撰写古代历史小说,但拿到手里的是有塑料味的网文,没有个性,更别说有独到的见解了。

“食”就是实践。冯唐说,AI可以无数次描述水果的味道,但永远比不上人类真实的品尝。同样,走过的路、看过的风景甚至爱过的人,那些回味是独属于人类的。

“色”就是广义的欲望,不仅是男女之间,更是人与人之间七情六欲的碰撞、交手与融合,更是AI难以企及的领域。

冯唐新展《作为花,我从来没败过》现场图

冯唐是北京协和医科大学(注:现北京协和医学院)的临床博士。“生、悟、食、色”四字真言,他都能引用医学常识来佐证。从医生的视角看,就像人体内外的循环,求医治病的过程充满玄妙的辩证关系。比如,“病来如山倒,病去如抽丝”,吃药很多时候吃的是医生开的“心药”,治的是心病;情绪稳不稳,心态好不好,会导致同一种病在不同病人身上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病情发展。他的总结是:要逆人性修行,克服下坠的惯性和让人沉溺的惰性,做困难但正确的事,积累价值;成事的关键则是要顺应人性,保持理性,抓大放小。

世界高速旋转,总结自己的阅历,冯唐认为要以变应变,保持多面,深耕每一面,才能把人生的边界拓宽,无限接近想象。冯唐在采访中提到,近年来因为社交网络解读而颇有流量的古代文人苏轼。“他不仅是诗人、文学家,还是书法家,也是一个有政绩的官员,可能还被人当成美食家,东坡肉就算在他的名下。横看成岭侧成峰,一个人不应该被一种标准定义、限制。”

统筹:石梦 

撰文:钱德勒

新媒体编辑:Mandy